现在是: 
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要闻动态 > 组工要闻

《湖北日报》报道仙桃“红色头雁”和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工作

日期:2021-05-24来源:

村村选派“第一书记”,回乡能人进“两委”

——“红色头雁”带着村民一起飞

  湖北日报讯 (记者吴文娟、通讯员尹立群)“以前总羡慕别人的村子漂亮,如今觉得哪儿都不如咱蔡滩好。”5月12日,仙桃市胡场镇蔡滩村村民刘小平感叹,多亏了“第一书记”的到来。

  他口中的“第一书记”,是3年前从原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选派到村的刘建立。到任后,刘建立带领村民流转土地入股,引进全市重点农旅项目“仙桃源”落户,白墙灰瓦民居成排,绿树草坪前后通透,蔡滩变了模样。

  选派驻村“第一书记”,配优骨干,是仙桃以党建引领打造乡村治理新格局的一个缩影。2018年,仙桃市启动“红色头雁”工程,按照“原籍地+工作地”原则,集中从市直单位选派620名干部驻村任“第一书记”,帮助配班子、引项目、兴产业,累计争取项目1059个,带去帮扶资金2.25亿元。

  该市实施“回巢反哺”工程,吸引、凝聚在外能人返乡创业,182名回乡能人被选为村“两委”班子成员,66人牵头村级工作,带回资金2.5亿多元,创业项目89个,产生收益26亿多元;探索实施“千名大学生村干部计划”,计划为全市617个行政村每村公开选聘一名大学生村干部,连续3年公开选聘551名仙桃籍全日制大学生到村任职,创新招聘21名事业编制村党组织书记,加强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,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。

  头雁引领,“夯基垒台”。仙桃市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,每年滚动确定一批阵地差、班子弱、村情复杂、工作靠后的“死角村”,落实“1名市领导联村、1名镇(街道)领导班子成员包村、1名第一书记驻村、1个市直单位结对”的“四个一”措施,184个软弱涣散村(社区)实现整顿转化、由乱到治。

  强基层组织,促乡村治理,共建共治共享活力足。该市全面推行“一村一约”,探索“党小组+自治点”模式,深化“四议两公开”制度,搭建乡村振兴理事会、红白理事会、乡贤参事会等村民自治管理平台,力争617个村全覆盖,激活内生动力。

  仙桃还推广“党组织+公司”“党组织+专业合作社”“党组织+产业链”等党建模式,每月组织690个市直单位党支部与617个农村党支部,在工厂车间、田间地头开展主题党日活动。近年来,仙桃市农业合作社、家庭农场年均增长200家以上,培育百亩以上市场主体3442个,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1家,建成全国最大的黄鳝繁养基地、双孢菇种植加工基地,带动流转土地72万亩,让全市70%以上农户土地流转收租金、务工挣薪金、合作赚现金、分红享股金,人均纯收入3万元以上。

  眼下,仙桃明确,用3年时间高标准建成100个左右示范村(社区)、1000个左右各领域示范党支部,重点抓好善治示范村、红色美丽乡村、集体经济扶持村、软弱涣散村等4类村建设,推动“连点成线”“连线成片”。

 

  有了好支部 劲往一处使

  ——党建引领下的乡村治理见闻

  党员包保,“包”出三合村省级文明村。(通讯员 刘贤双 摄)

  驻村“第一书记”到来,蔡滩村变了模样。(通讯员 王克荣 摄)

 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吴文娟 通讯员 尹立群

  蔡滩村

  “刺儿头”成村民议事会成员

  聊起村里的事,以前张嘴就骂,如今开口就笑——3年来,胡场镇蔡滩村8组村民朱功普的态度来了个大转弯。他的身份也有了大转变,从上访的“刺儿头”变成村民议事会成员。

  为啥骂?朱功普忍不住忆苦思甜:“路无三尺平”“自来水每天只供2小时”“房前屋后没处下脚”……更叫他和乡亲们恼火的是,村里的1000多亩土地不明不白就要流转出去,为此大家多次上访扯皮。

  为啥笑?朱功普很得意:村子越来越漂亮,路畅水通,绿树修竹,河湖澄澈,天天像住在公园里,时常接待省、市参观团。更让他满意的是,村内大小事,再也不是干部单方面说了算,而是实行村事民议,全部公开透明、民主表决、集体执行。

  蔡滩村有9个村民小组、610户、2808人,6300亩土地,曾连换3任村党支部书记,是有名的上访村、软弱涣散村。2018年6月,仙桃市“红色头雁”工程启动,原市质监局稽查分局副局长刘建立被派回老家担任“第一书记”。

  “还权赋能,把决定权交给全村乡亲,把大家的发展热情激发出来。”刘建立介绍,经过一年多的摸索,村里搭建了一套适合村情的“一核两委三会”管理模式。一核,即以基层党建为核;两委,即村党支部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;三会,即村民议事会、乡村振兴理事会和红白理事会。

  以村民议事会为例,9个村民小组各推选3人组成。27人中,一半以上是曾给村党支部挑毛病的“刺儿头”。刘建立说,他们权力大着呢,有的工作哪怕村党支部已研究成熟,如果村民议事会投了反对票,就必须推倒重来。

  架桥、修路、疏沟……凡是涉及发展的事务,一律按照党员群众倡议、党支部提议、支部党员大会审议、议事代表大会决议、监督委员会监督的程序进行。

  依托“一核两委三会”,近3年,蔡滩顺利推进美丽乡村建设,新修刷黑道路11000米,改造自来水管网7750米;830亩鱼池收回重新招标,为村集体每年增收60多万元;引进市场主体,发展农旅产业,一跃成为全市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。

  【点评】

  配优骨干,党员带着群众干。仙桃全覆盖选派“第一书记”,红色头雁领航乡村振兴。“第一书记”驻村带来变化——注重民意引领,完善村民议事会、乡村振兴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;创新推行“群众说事”,争取民心“最大公约数”,乡村善治,让村民劲往一处使。

  三合村

  “包”出来的文明

  木桥水车、木栅修篱,长长栈道、柳丝低垂,民居沿河而立。5月13日下午,烟雨朦胧,放眼望去,杨林尾镇三合村仿佛一幅乡村水墨画。

  漫步村间,一步一风景。皮影戏文化园里,一面面独具创意的文化墙上,布满了栩栩如生的皮影人物;耕读田园区内,步道、亭阁、绿植,有序搭配。

  从挂牌整改的软弱涣散村到省级文明村,村民们戏称,是“包”出来的文明。

  杨林尾镇党委坚持建强班子,在农村致富能手、回乡创业人才等群体中广泛摸排,引进在外能人进入村“两委”班子,还配备了3名后备干部和1名大学生村干部。

  村委会主任杨文武原本在外生意做得红红火火,镇党委和村里的老党员轮番邀请他回来。但村里的情况让他心里一凉,没有党员群众服务中心,村里的事村民置之不理。

  “必须把党员的先锋引领作用发挥起来。”杨文武在镇党委的指导下,探索建立“1名村干部联系多个小组,1名党员包保多个农户”的“1+N”治理模式,解决矛盾难发现、管理难上手、问题难解决等系列问题。全村8个村民小组1443人,被全部分解到4名村干部和42名党员的包保网格之中。

  去年疫情期间,杨文武和党员村民发起代购等爱心志愿服务,并延续至今。12人的党员群众志愿服务小分队,定期通过走访、微信群、电话等方式了解村民诉求,经党支部统计后第一时间解决。每月28日的支部主题党日学习结束后,组织党员和群众代表在村庄里开展义务清扫。

  “全市美丽乡村拉练评比,三合村拿了第二名,我们自豪啊!”家住6组的老党员费德金,今年63岁。从镇办企业退休后,十分热心村级事务。去年春天,他的包保户李思进、费桃枝不肯拆除旱厕,他天天上门聊天,说服他们在家里改造卫生间,参选村级“最美家园”。

  【点评】

  三合村“1+N”治理模式,使党员服务群众变“无形”为“有形”、变“一时”为“随时”、变“软要求”为“硬措施”,拓展了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,实现了党员对群众的贴近、贴心服务,密切了党群关系,架起了一座党群“连心桥”。

  古柏门村

  支部领着做,我们信得过

  5月13日中午,雨落个不停。沔城镇古柏门村蔬菜交易市场里,30多名村妇分拣四季豆,忙个不停。

  “村里有了市场,不管晴天雨天再也不愁销路。”蔬菜种植户何让兵笑着说。当天,已有3万多斤四季豆,通过一辆辆货车,发往武汉、长沙等地。

  蔬菜是古柏门村的特色优势产业,以往,村民们都只能提篮小卖、或在路边摆摊,增收乏力。这些制约发展的瓶颈,曾经让村“两委”一班人伤透了脑筋。

  程义云是一位资深蔬菜、水产经纪人,被请回村里任党支部书记后,发挥专长,创办了农腾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,组织村民规模化种养殖莴苣、四季豆等1600亩,带动农户和集体增收3万余元;新建一座占地2500平方米的市场,收获时节每天能向全国各地卖出10万斤莴苣、3万斤四季豆。

 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,以“建一个支部、促一个产业、活一地经济、富一方百姓”为思路,产业规划、产业组织、产品加工、市场营销等环节一个不落,切实发挥党支部的引领作用。党组织与合作社每月开一次联席会议,帮助解决合作社发展中遇到的资金、科技等瓶颈,但不干涉合作社的具体经营、社员的利益分配等。

  “支部领着做,我们信得过;入了合作社,省劲又赚钱。”像何让兵一样,加入合作社的农民都享受到了这种轻松和甜头。

  【点评】

  农村要进步,关键看支部。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,把抓好党建这个“最大政绩”与实施乡村振兴这个“重大战略”结合在一起抓。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,不但盘活土地、信息、科技、市场等要素,而且为实现农民增收、农业增效、农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源头动力。

  (来源:湖北日报


 
相关文档:
【×关闭】
^
顶部
首页 关于 要闻 举报